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王义刚:曾经的东六路书市

来源:爱游戏app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4-03-11 13:38:08

  西安东六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位于解放路北段东侧,东起顺城东路,西至解放路,宽不过十余米,长不足千米。1929年拓建后,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顺序排列得名崇义路,1949年按解放路东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是全国“四大书市”之一,在西安只要说到东六路,没有人不知道的,特别是读书人、学生和学生家长。在西北、乃至全国无论是作家、出版商、还是图书经销商,提到西安东六路,没有不为之激动,没有不为之叫好。我曾居住在东一路,服务单位的一个下属机构正好在东六路,加上我有时也附庸风雅,书市是我常去之处,路过、买书,也见证了书市的初创、发展、兴旺和搬迁的过程。

  东六路图书市场的建立离不开西安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有其深厚的历史因缘。据《陕西省志·出版志》记载,“汉平帝元始年间 ,在长安出现的“槐市”,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交易市场(书肆)。唐代长安的东市,是制作图书、交易图书的中心地区之一,书商多汇集于此。”历经诸多朝代,随着印刷技术的一直更新,西安的书市也随着持续不断的发展,到了民国,在南院门、东大街和北大街已集中了一大批书店,成为颇具规模的3个书市。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国营新华书店的兴起,挤压了私营书店的生存空间,但伴随着经营方式的改变,仍能共存共生。十年浩劫,文化遭殃,西安私营书市也难幸免,伤害之严重,几乎绝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记得在1980年前后,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东六路尚的尚勤路至尙俭路之间出现了几家只有一间门面的个体小书店,惨淡经营,并未引起市民的多大关注。书市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起于1983年,动力来源于国家的书刊发行政策。1982年底,国家出版局《关于建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的书店、书亭、书摊和书贩的通知》。次年,国家文化部又下发了《关于发展集体、个体所有制书店、书亭、书摊、书贩和加强管理的办法》,要求从实际出发,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地布局、方便读者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集体、个体书店。从此,东六路如春笋破土般涌现出了一家家民营书店,成为古老街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年近八旬的张先生是较早进入东六路书市的商家之一,当问到东六路书市时,他激动地说,东六路书市成就了一批人,这些人也为西安图书事业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起步阶段大家在东起尚勤路、西至尙俭路的东六路上,租赁居民房屋,稍加改造成为门市。经营多是一些诸如小说、杂志、挂历、生活常识、健康知识、教辅书之类的畅销书和文具。小本买卖,小打小闹。

  东六路书市的出现,使计划经济时期比较平静的图书市场出现了竞争的新局面。和国营新华书店相比,这里进货渠道多、畅销图书多、价格灵活。经营的图书,多迎合读者心里和需求。一开市,就吸引大量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前来购买,市场逐步繁荣。

  东六路书市的大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1987年前后,经主管机关批准,10余家集体、个体书店拥有书刊二级批发权,这些书店大都集中在东六路。原东六路教科书店的赵老板对此评价为:改革开放,使民营资本获得了与国有资本同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可以堂堂正正地与国有书店同台竞争了。这一蕴涵在新政策中的巨大的商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在图书市场各展所能。1990年东六路图书经营商家增加到40余家,市场渐成规模。好政策加上卖方市场,东六路书市人气大增,销售量不断攀升,经营利润可观,刺激更多新的投资商蜂拥而至。此后,每年新增书刊批发经营户一二十家。如此良性循环,进入新世纪经营商家总数近160家。一些国营大店如陕西省报刊图书发行公司、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陕西青少年书刊音像发行公司、陕西省法律文化图书发行公司、西安新华书店图书大厦、陕西省外文书店、经济日报出版社等,都在东六路设有门市部。随着经营户的增多,门点扩展到了和东六路相连的尚勤路、尚俭路等街巷,有些甚至开在了居民小区里。市场形成了相当规模,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书刊批发商业市场,并同北京金台路书市、长沙黄泥街书市、武汉武胜路书市并称为全国四大书刊批发商业市场。不仅省内各地市在此批发书刊,临近陕西的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区也多来此采购。此时的东六路,书商、读者、自行车、三轮车、面包车,进进出出,书刊墨香宛如一条河,在东六路涌动着。

  对于早期的进货渠道和方式,年近八旬的张先生很有感触地回忆道:在卖方市场的八九十年代,是一个商品短缺而需求旺盛的时期。当时圈内有个说法印书就像印钞票,谁印的书籍多、推到市场上的产品多,谁就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那个有书不愁卖的年代里,经营方式也最简单。最开始也没什么订货会,书商们背着现款到北京、广州等地,按出版商发的订单,看货、订货、付款,拿着车站发货票回西安,凭票领货,上架即可销售。

  就一些小的经营户而言,大多开始投资有限,是骑着自行车来到东六路的,在狭小的租赁小屋里,以销售杂志起家,积累资金,建立业务关系和人脉。在经济实力壮大的同时,也加入批发商行列,广泛联系全国出版界,整车进货,批量销售,以量取胜,在大入大出中,赚取更多的利润。在后,有的成功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便介入了书刊出版领域。他们直接面对市场,非间接接触读者,了解读者喜欢什么,要说明,什么时间,什么书最畅销。按着读者的脉搏选择书目,而且是编辑、出版、销售一条龙,抢在最合适的时间段与读者见面,必将成大事业。位于东六路与尚勤路十字西侧的文海书店,就是这样成功群体中的佼佼者。

  我所在的单位的一个下属部门,在东六路有一幢3层办公小楼,独门独院,环境优雅。在东六路图书市场的繁荣时期,经不住多位书商的多次纠缠,他们搬离东六路择地办公,把小院稍微整理后,出租给一个书商,也为市场发展做了点贡献,坐收租金,两大欢喜。

  持久旺盛的刚性需求,是东六路书市发展的又一动力。“文革”期间,正常出版陷于停顿。“文革”后,面对全社会文化饥渴的市场需求,国营出版社难以满足,对市场敏感的民营书商抓住商机,经历了自身的起动期,满足了读者需求,又促进了书市的繁荣。

  和当年的康复路、骡马市一样,东六路书市也是年轻人扎堆的聚集地。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们、参加自考的追梦人、时尚的青年男女相邀逛东六路,淘书、购挂历、开眼界、买明星照是当时的时髦。一次我和朋友的儿子谈起对东六路书市的印象时,他讲到2000年他正在读初二,读书的欲望很浓。听同学们说起有一个叫做东六路的书市,周末便和同学相约去逛,整整一条路,一家挨着一家,全是书店。当时他只去过国营的新华书店,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书市,好多家店铺聚集在一起,书都摆在了人行道上,品种之全、数量之大、消费者之多,真的令人震撼。而且价钱居然都是八折、六折,甚至一些打到了三折。以前一直以为,书价标多少就卖多少,原来也像衣服鞋子一样是可以打折的。好激动,除了购买学习辅导教材一类的书籍,再就是购买明星照片和, 一些文学名著。

  东六路书市另一个特点,就是沸腾的“教辅”热潮,自始至终未曾消退过。由于我国升学所沿袭的以考试分数择优录取的形式,多读辅导资料、多做习题、追求高分,仍然是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惯常思维。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对此东六路的商家从出版、订货开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教辅”热潮。开始只是几家书店经营“教辅”书籍,由于生意较好,就连一些经营辞书、哲、史等高雅书籍的商家,也加入到经营“教辅”的行列,一时间“教辅”满天飞。《黄冈兵法》《三点一测》《教材全解》《优化设计》等形形的教辅书充满市场。每到春秋两季学校开学前后,东六路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大多数是满脸稚气的学生和带小学生的家长。在街上溜着、在店里掏着,手上拿的、包里里提的、背上背的都是教辅资料。我家在东一路,儿子读中学,星期天经常也会带着同学,从东六路书市街头逛到巷尾,每一家店铺都要逛一圈儿,淘到有用的教辅书和好看的文具等,改天一定会分享给要多的同学,或带他们再逛书市。

  东六路市场,只要你想要的书这里都有。1999年我的朋友给我介绍了一本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跑了几家新华书店都没有货,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跑到东六路,进了一家名为陕西天德的书店。后来才知道这家书店是北大街天德的分店,经营的书籍有档次、品位高。两间房子的门面里,在地上、墙上、就连人行道都是书架,布置得满满的,过道窄得只能过去一个人。老板讲我要的书暂时无货,让留下电话,听候通知。对此我没有报多大希望。一周后,电话通知取书,我在欣然大喜之时,也对民营书店有了更多的好感。以后几次在书市淘书大都满载而归,我的体会是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很偏僻冷门的书都能够找到,还能够打很多折扣。

  对东六路书市印象较深的书店还有陕西书海、陕西天元、陕西文涛、陕西三秦、陕西天籁等。特别是陕西师大科教文图书发行部,在卫民小区里的居民楼里,由于书的品位高,经营有方,生意也是红红火火。

  东六路书市的崛起,无疑为陕西的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正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有一个过程一样,东六路市场 也有一个规范完善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毋须讳言,东六路书刊批发商业市场一直存在着非法经营现象,一些批发户染指“教辅”、文学、辞书诸类盗版书和非法出版物的销售乃至制版、印刷,严重扰乱了书刊市场的正常秩序,侵犯了出版社、作者和读者的权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东六路解放前曾叫做崇义路,从“义”这个方面讲,我想我们的书商先生们也不应该做那些见利忘义的事情。

  我熟悉的一位陕北赵姓书商,他文化水平不高,但聪明机智,善于扑捉商业信息,把握住了几个关键时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当时东六路书市的大户。九十年代他初来到东六路,开了一家专营“教辅”的书店。一开始是夫妻小店,生意做大了,就喊来兄弟姐妹一起上。赚钱多了,买车买房,为小弟娶妻生子;尤其是涉及出版发行后,生意火了,就雇佣了近十个帮工,书刊整车进出。店铺和库房堆积的书多了,怕压塌,只好增加立柱和房梁。可就是这一个老板,多次被执法部门约谈,领取了不少的罚单。在东六路书市经营盗版和非法出版物并非只有他一家,他们都以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生意红火。

  对东六路书市的违法经营,省、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在市场设立了管理办公室,实施书刊售前送审、日常巡查等管理措施。对于违法出版物,虽经多次查处、整顿,但没有根本性改观,有些甚至愈演愈烈,达到明目张胆的程度,一度被称为西北地区的“黄源”。2001年初,学海书店等8家东六路批发户联合倡议全体书刊经营者,自觉盗版活动,并向社会公开承诺,拒售非法出版物,这一自律举动有利于规范书刊批发活动,自然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市场硬件的先天缺陷和后天管理的混乱,是造成东六路书市搬迁的根本原因。东六路这个由商家自发形成的图书批发商业市场,街道狭窄,交通不便,货物进出经常造成道路阻塞,严重影响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和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所有经营户的门市以沿街临建民房为主,房屋破旧简陋,长年失修,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隐患,且门点面积狭小,经营条件恶劣,多次发生失窃、失火、水灾等问题。同时,由于管理层级多,市场长期存在多头管理,常常会出现脏乱差、乱罚款、乱收费、交叉管理的问题,加重了经营户的负担。破旧的书市经营场所,很难满足那群消费的人集中消费的愿望,档次与配套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西安人的需求。现代文化消费,本身就表现为一种消费文化,不仅仅只是买东西那么简单,它还反映着人们的文化素质、休闲品位,代表着人们的消费享受和消费娱乐。

  当时间进入到1996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了出版物批发进场的要求。2002年初市出版局决定将东六路书刊批发商业市场搬迁至经过改造的西安解放百货大楼,取名西安书林,新城区重点项目办公室将其列入当年重点项目计划。解放百货大楼位于解放路繁华商业路段,北距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仅数百米,有多路市内公交车通达,交通便捷。4层大楼被改扩建一新,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分为书刊类、音像类经营区,并设有书吧、休息厅、会议室等服务配套设施。当东六路书市搬迁至解放大楼的消息在经营户中传开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书商们炸锅了。

  据几位当事人的回忆,2003年的第二季度,也就是西安预防“非典”疫情的关键时期,在反对市场搬迁的一片吵吵嚷嚷之中,东六路书商业主们,相互串联,组织召开了一次业主会议, 形成并报送了反对市场搬迁的书面材料。此后,书商们先向各级新闻出版机构寄送了东六路书刊经营户关于反对搬迁的《请愿书》;经营户集资,聘请了律师,走法律解决的程序,递送了反对搬迁的《法律意见书》;再以“西安市东六路图书批发商业市场全体商户”名义向各级主管部门呈递了《联名抗议书》。在东六路悬挂反对搬迁的横幅,制造声势。目标只有一个,反对搬迁,极力维护东六路书市现状,维护经营者利益。

  在书商们一切努力未见效果的情况下,下半年,个别经营户向东六路书商散发《告同志们书》,鼓动罢市并率先关门停业。一些正常开门营业的经营户受到了不明身份人员的恐吓,扬言要放火和炸店。经营者人心惶惶,风声鹤唳,被迫关门歇业。一时间东六路书市各个书店铁栅紧闭,铁将军把门,往日熙熙攘攘的市场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经过东六路书市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反复、努力细致的宣传、解释、动员、对话和沟通等工作,部分经营户开始转变态度,有意搬迁。再次动员后,陕西省新华书店、三秦出版社等国营书店和出版社率先向装修一新的西安解放大楼书刊批发商业市场搬迁。此后,东六路批发商户纷纷到解放大楼书刊批发商业市场咨询、商谈,交定金,领钥匙,整体进入搬迁程序。2003年8月1日,西安书林在解放大楼举行盛大开业典礼,上百家书店开门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