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电视科普图书 潮流涌来

来源:爱游戏app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4-02-06 08:28:41

  近年来,影视内容已成为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选题来源,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论语心得》都接连缔造了图书出版、销售的“神话”。而随着慢慢的变多的科普栏目受到观众们的喜爱,图书市场上又掀起了一阵“电视科普图书”的出版热潮。近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秘境追踪”,由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走近科学”,以及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传奇”丛书等,都将一些优秀的电视科普栏目变成书籍,走近公众。

  2001年7月,中央电视台成立了科学频道。受到国外“Discovery”节目的启发,《探索发现》栏目也同时在该频道开播。该栏目组花了近一年时间准备了这个栏目,他们的理念是:在未知的领域努力探索,在已知的领域重新发现。

  在制作了“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等一系列历史人文的品牌节目后,从2005年开始,《探索发现》栏目又将视角转向了探索科学与自然奥秘的选题,由此制作了后来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秘境追踪”系列节目。近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秘境追踪Ⅰ》和《秘境追踪Ⅱ》就是《探索发现》制作的“秘境追踪”电视记录片的第一辑。“因为电视片的第一辑共有39集,所以我们就将其做成了两本书。” “秘境追踪”丛书的责编裴海燕说,因为《探索发现》栏目还将陆续播出三辑“秘境追踪”,因此“秘境追踪”系列丛书大概还将出版3本书,余下的书将于今年年底出版。

  类似于上面讲述的情况的还有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走近科学”丛书,到现在已经有18本书问世。这套丛书的内容来源于中央电视台科学频道的《走近科学》栏目。该套丛书的责编张树介绍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目前已出版了六七十种以电视节目为选题的图书,例如“教科文艺”、“中国史话”、“发现之旅”、“中华医药”、“健康之路”、“天空开物”等,不仅规模较大,而且也取得了广泛的影响。目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应该是国内做电视类图书最多的出版社之一,张树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央电视台的历史、文化、科普方面的知识性节目还是具备极高的资源价值。

  除了国内的一些品牌电视科普栏目外,由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公司引进的来自于14个国家的112家制作发行公司的《传奇》系列电视节目也成为国内第一个本土化的海外记录片系列。现在,国内60多个地方电视台都在播放的《传奇》系列节目也很受观众的欢迎。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秦金海介绍说,1994年他们开始做 《传奇》栏目,起初,只是在电视台播放,随着节目影响的扩大,他们又陆续推出了DVD、VCD等音像制品。2002年,《传奇》栏目进一步延伸至图书出版,迄今为止已有4年的时间。

  “传奇”丛书目前已出版了100多种图书,主要内容有历史和科技两个方面。中国发展出版社和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公司已合作出版了三四十种“传奇”图书,目前,他们正在积极制作“传奇”系列中的“科学零距离”丛书,预计也将于近期出版。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也曾出版过《传奇》栏目的丛书,譬如“科学先锋”、“科学前沿”。为何后来改为出版“走近科学”丛书?张树分析说,当时他们出版的“科学前沿”等书反响不是很理想,原因是《传奇》栏目的内容与国人的生活相对遥远,例如“追踪现场”系列,虽然情节扣人心弦,但高科技破案的内容对很多普通公众来说,似乎无法保持高度的兴趣。中国发展出版社编辑、“传奇”丛书的责编刘连军也表示,“传奇”丛书的市场销售情况的确有些不温不火。针对这一问题,秦金海解释说,“传奇”丛书的内容可能是远离了国内人们的生活,但是该丛书是一种长销书,会经久不衰。

  谈到如何明智的选择科普电视栏目出版图书时,裴海燕认为,首先,要选择有深度的电视栏目,因为图书和电视最大的区别是对内容深度的要求不同,因为电视栏目要符合大部分的观众,而且观众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所以对内容深度要求不高。但书是人们长期阅读或作收藏之用,所以图书在内容深度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把电视科普节目做成图书,是将画面转换成文字呈现在读者眼前。“秘境追踪”丛书基本保留了电视纪录片的风格,但是又添入了平面的风格,把两种不同形式的东西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裴海燕介绍说,出版电视科普图书需要几方面的合作,首先是电视台要给出版社提供资料,其次是提供图文并茂中“图”的素材。“图文相辅是一个大问题”裴海燕说。从印刷角度来说,电视图片分辨率不够。为了配发高质量的大图,她曾经特意去北京中关村寻找适合的抓图软件和高手。现在她已经有了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其次,为了尽量保留电视片的特色,书里面一些访谈的内容都用不同的字体将其区分开来。

  出版社出版图书时,往往还需要在栏目提供的陈述文字基础上添加节目以外所延伸的内容,书里的内容远比电视纪录片的内容要广泛、深入,如此一来,图书比其节目更有看点,涉及面更广泛。张树也表示,“走近科学”丛书和纪录片并不完全一样,而是经过了再次加工制作。电视台原有的解说词被重新二次加工创作,内容上进行了拓展,并删减了有些概念模糊的内容。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内容的准确,他们还聘请了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历史系的博士,帮助对其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把关。此外,他们还会为图书配发一些相关的图片。“走近科学”丛书中就配发了电视片中所没有的手绘图片,效果也更好。张树介绍说,书中每个故事都根据主题内容画了一幅漫画插图,让书更为活泼,各方面的内容也更有表现力。

  刘连军也认为将电视纪录片做成丛书主要难度就是图片质量,图书定位为图文书,要尽可能地选择彩色图片,抓图很难。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一种问题,因为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公司提供的是剧本,所以他们的工作就是把剧本改编成图书。

  由于《传奇》栏目是引进自国外,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公司出版图书时购买了资料权。秦金海表示,如此一来不可能会引起版权冲突。基本上,“传奇”丛书都是根据出版社提供的新创意、新思路和新方向,再重新找作者来写,因此大多数都可算是原创书。

  由此可见,将电视节目特别是科普类节目做成图书并不轻松。内容上虽然有所依托,但也需要出版社对内容做新的创作加工,才能使图书更有收藏意义,激发读者的购买意向。

  从何时起科普栏目也有了和出版社合作的念头?《探索发现》刚播出时,栏目组并没想到把节目做成书。不久后,百花出版社一批编辑找到栏目组表示想把《探索发现》节目编辑成书。考虑到如此不仅有画面,同时还有文字表象形式的图书,可以使电视纪录片阅读感更强,栏目组同意了出版社的建议。与百花出版社合作后,《探索发现》栏目组又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并一直与其合作,他们也希望能将《探索发现》在电视之外形成图书品牌。

  现在出版业不太景气,一本书出版后有可能根本无人问津。除非出版社加大宣传力度,可如此又会大幅度提升出版成本、加大出版风险。“出版社很聪明”,《探索发现》的编导邓建勇认为,因为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出版社将那些在电视上有知名度的品牌栏目做成书,其竞争优势大幅度提升。因为电视栏目已经先作了一次大众传播,相当于给出版社作了一次市场化的宣传,接着出版社在做成书后大众传播就更方便、快捷了。现在的书图片量越大越受欢迎,电视节目最大的好处是有很多的画面,出版社做书时就多了一个图片来自。邓建勇也表示,电视栏目跟图书捆绑做肯定是双赢。现在电视媒体传播力度是最大的,几乎覆盖到所有的地方。裴海燕也表示赞同,电视台作为一个强势媒体来帮出版社宣传,出版社减轻了很多的压力,至少宣传的成本减少了。此外,捧在手里的书依旧要比一张光盘更厚重些,电视纪录片通过图书的出版得到进一步的宣传和扩展。

  针对出版社与电视栏目合作的形式,张树也表达了其观点,尤其是在这种读书时代,出版社想做一个类似的选题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比较合适的作者,配大量的图片。把电视台里经典的纪录片拿来做成书,他认为这是媒体资源的转换,或者是媒体资源的再一次加工利用。

  众所周知,出版界的“跟风”现象屡见不鲜,一本畅销书可能刮起出版“潮流”。现在,似乎将优秀的电视栏目做成图书慢慢的变成了图书市场上的潮流,这种趋势是否是件好事?“当然是好事,媒体资源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出版社出书相当于是给栏目作一个整体包装。而出版社利用了央视的资源,央视也相当于给我们作一个宣传。”张树认为,这种宣传力度是非常大的。

  现在,出版社、出版商追求利益是不可避免的。但邓建勇表示,倘若国内大部分出版社都出版此类与电视栏目相结合的电视书是不合适的,他也表示对商务、三联这样的老品牌出版社抱有敬意。“在中国各方面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有能出版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前沿性以及原创性著作的出版社,这既是读者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求。”邓建勇强调。在近10年内出版业的变化速度很快,竞争极其激烈,甚至有时是一种惨烈。在竞争中,依旧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选题,那种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保持著作原创性的出版社一定是让人尊敬的。

  固然,电视科普图书既能成为优秀的科普读物,也可以为出版社、电视媒体带去好的效益。但出版社作为一个传承文化的媒介,还是该出版更多有特色、有价值、有收藏意义的著作。